“开电车辐射大,容易致癌”——这样的说法在亲友群和社会化媒体上并不少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慢慢的升高,关于电磁辐射的担忧也日益升温。
今年4月,特斯拉副总裁陶琳专门在微博发文回应电动车辐射问题,她以Model 3为例指出:“车里驾驶员和乘客头部附近的磁场强度只有0.08–1.30μT。”作为对比,电热毯贴近身体时的磁场强度约为10-50μT,是特斯拉车内的数十倍。
新能源车电磁辐射问题一直非常关注。2025年4月,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在微博的回应引发了公众对电动车辐射问题的广泛讨论。她指出,特斯拉Model 3车内驾驶员和乘客头部附近的磁场强度仅为0.08-1.30μT,远低于电热毯等日常家电的辐射水平。
事实上,对于“开电车辐射大”“开电车辐射致癌”等说法,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江苏疾控等官方部门已多次进行辟谣。去年5月,江苏疾控就明确说,“驾驶新能源汽车辐射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国家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目前使用的国家标准磁场辐射安全标准限值定为100μT,电场辐射安全标准为5000V/m。而新能源汽车前排磁场辐射一般为0.8-1.0μT,后排为0.3-0.5μT,车内各部分的电场辐射小于5V/m。
特斯拉采用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减少了很多线束,并且还加了屏蔽电缆,号称可以挡住99.9%的电磁场能量。在中汽研的测试中,Model 3和Model Y曾分别拿到100分和98.6分的五星评价。
在众多新能源车型中,部分品牌通过技术创新将电磁辐射控制在极低水平。红旗H5 PHEV宣称其整车电磁辐射值低于国家标准70%,与蓝牙耳机辐射水平相当。该车型通过多极电磁辐射防控技术,在高压线束包裹镀锡铜金属屏蔽层,电池包外壳包裹纳米吸波材料。
另一款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奇瑞旗下的风云A9L混动车。该车型通过航天级屏蔽材料与电机布局优化,使座舱电磁辐射强度比国家标准严格90%以上,构建“近零辐射空间”。这一防护水平使其在电磁安全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在纯电动车领域,极氪7X 的表现同样出色。该车型获得了NESTA六维电安全认证,并成为全世界首款通过中汽中心《乘员电磁防护安全》和《整车电磁抗扰安全》双认证的车型。
经中汽中心验证,在车辆静止、行驶、充电等场景下,其电磁辐射值未超过标准限值的5.64%。尤其是在母婴常坐的后排区域,辐射量仅相当于一块苹果手表。
今年3月,零跑C16车型在乌兹别克斯坦市场遭遇“技术红灯”。根据该国技术监督管理的机构发布的公告,该车型因电磁辐射强度超出联合国R10标准限值16倍而被暂停进口资格。
检测结果为,零跑C16的电磁辐射强度达到联合国R10标准的17倍,严重违反《轮式车辆安全通用技术法规》的强制性规定。UzTest实验室的报告说明,超标辐射可能干扰车载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甚至导致安全系统故障。
对此,零跑汽车官方发布声明表示:“警告信中提及的测试车辆非零跑送检,送检车辆的情况和具体的测试条件不明,我司对测试结果持保留意见。”公司已与乌兹别克斯坦技术监管局积极沟通,双方正在推进重新检测。
这一事件凸显了新能源车电磁兼容性问题的严峻性,尤其是当车辆进入国际市场时,一定要满足不同地区的技术标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电动车在充电时辐射值会非常明显升高。根据一项针对特斯拉Model Y的研究,充电时电磁辐射会达到平时的10倍,特别是SuperCharging快充期间,ELF/LF辐射峰值出现在后座和中央控制台区域。
该研究发现,在快充过程中,“环境熵”水平显著上升,表明电磁环境变得不稳定。研究人员建议,为避免高强度辐射暴露,消费者应避免在快充时留在车内。
针对这一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电磁防护”技术。如SPIRO Power 19技术声称能减少电磁污染,使车内电磁熵值平均降低61.95%。然而,这类技术的实际效果和科学原理尚未得到普遍验证,消费者应保持理性判断。
面对花了钱的人电磁辐射的担忧,新版国标GB 34660法规已全面升级,该法规修订了辐射限值,拓展了抗扰频段,并新增了对智驾系统的考核。新规特别增加了车辆抗扰度失效判定准则,如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功能异常、车辆ABS无法成功激活等情况。
对于计划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建议关注以下几点:优先选择通过中汽中心电磁安全认证的车型,如极氪7X等;避免在车辆快充时停留在车内;对于有孕妇或婴幼儿的家庭,可第一先考虑后排辐射控制较好的车型。
在车辆使用的过程中,可采取一些“电磁卫生”习惯,如在不使用时关闭蓝牙和Wi-Fi功能。同时,消费者不必过度恐慌,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产品,其电磁辐射水平均在安全范围内。
中汽中心最新测试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极氪7X后排座位的电磁辐射量仅为0.32μT,相当于一块苹果手表在工作时的辐射水平。而风云A9L通过航天级屏蔽材料,将座舱辐射强度控制在比国家标准严格90%以上的水平。
今年7月升级的GB 34660法规,首次将无人驾驶系统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纳入考核范围。新规要求车辆在遭遇电磁辐射干扰时,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功能不能出现异常。
随着技术标准的提升,电磁辐射已不再是新能源车的“隐形威胁”,而是变成了一项可测量、可控制的技术参数。